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爱“廉”说】以优良家风涵养清风正气

作者:王莉文章来源: 县文联 发布时间:2022-08-03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优良的家风,是一个家庭,乃至社会的传家宝。一个国家的兴盛,社会的安宁,个人的成就,都受到家风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同时,家风和党风政风民风紧密相关,家风正了,则民风淳朴;家风好了,则政风清明;家风浑了,则社会风气污浊。因此每一个家庭尤其是党员干部家庭都要弘扬好的家风,带动千千万万家庭培养传承好家风,最终支撑起全社会的良好风气。

好的家风,要在中华民族丰沃的土壤上培养。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都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家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孟母三迁教子故事。三国时期著名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他的孩子教导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四川的三苏祠里专门陈列着苏家的做人家训。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恪守做官先做人的道理,成就卓然。北宋杨家树立“精血肝胆报国”家风,将帅满门,人人忠肝义胆、战功卓著,兴隆三代。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传统家风家训家规中汲取精华,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丰厚滋养。

好的家风,要在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中培养。红色家风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毛泽东同志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子女,经常告诫子女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搞特殊。对亲属,毛泽东同志同样严格要求,并提出处理亲友关系的“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告诫他们“不应特殊”,“以免引起一般人民不满”。周恩来同志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在党员干部队伍中,还有千千万万个优秀廉洁从政楷模,同样也是良好家风的典范。如焦裕禄有“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的家训。谷文昌“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至今仍在当地干部群众中传颂。从事革命工作近四十年,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二十年的杨善洲任县委书记时没有利用职权给家人办任何事。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勤廉履职一心为民。

好的家风,要在廉洁自律,初心淬炼和家人相互警醒中培养。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不少贪腐的人和事,很多是因为干部人生天秤失衡,最终在贪腐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成为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除了干部自身的问题外,没有依靠家庭的力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落马的腐败分子的家庭看,如果他们的家人,不贪恋金钱物质,懂得廉洁从政对家庭,对自己亲人的重要性,知道廉洁从政是拥有幸福家园的防火墙,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时刻相互提醒着,从点滴注意自己和家人的一言一行,就会少很多腐败问题的发生,少贪赃枉法的腐败分子出现,我们这个社会自然就会多更多欢笑,少更多泪水。当然,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先要懂得廉洁自律,要不忘初心,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为谁服务,无论你处在什么地位,从事什么岗位,有多大权力,不属于你的权力不要去奢求,廉洁才是一个党员干部之根基。始终要记得,自己永远是平凡的一个普通的干部。你的根在大地,是来自老百姓中的一员。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家庭的温暖,那才是最真实的和最值得珍惜的。要做到不贪荣华富贵,不求功名利禄,始终踏实做事,清白做人,成就属于自己和家庭的幸福和快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这千千万万个细胞健康成长,党和国家的肌体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社会才会清明纯洁。让我们共同传承弘扬清正廉洁家风,让家庭成为充满和谐亲情的温馨空间,成为远离贪腐的幸福港湾,让清风正气充满中华大地。

【作者系平利县文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