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爱“廉”说】廉洁石说——陆绩石

作者:陈旬利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30

有一年去苏州,基于石的情结,别人是冲着古典园林去的,我当然也看园林,但更钟情于那园林中的石头。园林是由水、山、亭、台、楼、榭、廊、花、鸟、鱼、树等共同构图的,但石却是别具一格的,或秀丽的灵璧石、或阿娜的太湖石、或玲珑剔透的雨花石,无不成为园中抢眼的存在;石头或立、或卧、或俯、或仰,无不成为园中的重点;石头或方、或圆、或规、或奇、无不成为园中的亮点;山无石不奇,水无奇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我流连在每一个石前,留影、拍照、静思、深念,仿佛石有磁,石有情似的。

踏入文庙,原本是参拜圣人孔子的,当我细细寻求石头并从石头上追寻孔子生平的印迹时,一块矗立在文庙一隅的高大的石头进入我的眼帘。石是花岗岩的,高2米,厚约70厘米左右,宽不足2米,其形如常,其质普通,其貌不扬,唯有石上两个石刻大字让我为之一振——“廉石”,或是职业敏感,或是千万里的寻觅,这石顿洗我漫漫旅途疲劳。我久久立石之旁,想探究其原由,恰有一当地人,主动和我攀谈起来,告诉我这样一个动听的故事……

东汉末年,苏州一青年才子陆绩,通天文,历算法,博学多才,20多岁就出任郁林(广西玉林)太守,在任十余载,任期届满,卸任回家时,所经之路要从郁江绕大海航行,临行大海,船公向陆绩诉说,“风急浪高,小船颠簸摇晃,随时会有倾覆沉没的危险”,陆绩询问道:“每次船航行都如此凶险吗?“船公回答:“大人,这次正遇大风,风浪太大。”陆绩又问:“有什么办法吗?”船公说:“船必须要有足够的重量。”陆绩环顾四周,除随身的简单行装和数箱书籍外,什么都没有了,只得长叹一声。船公被陆绩的叹声打动,就说:“将船靠岸,搬些石头压舱吧。”陆绩眉有喜色的答道:“好!”。于是船公将船划向礁石嶙峋的岸边,正有一椭圆形大石孤独地横卧滩上,陆绩顿觉有缘,“就是它了”。于是,大家用撬棍、木板、纤绳将大石滚、推、拉、牵到船上,船方平稳、平安的一路航行。归家后,陆绩把这块石头就放置在自家宅院,也未向任何人提及,人们开始猜测,有的以为这是含有玉的宝石,有的以为这是一块祛灾镇宅之石,但都不得其知。两年后,陆绩因辛劳成疾,32岁就去世了,当年的随从方才说出其中缘由,人们恍然大悟,钦佩仰慕。于是苏州人将其称誉为廉洁之石,加以保护,时至明代,朝中监察御史樊祉,闻听说陆绩其人和镇船石的来历,下令将此石刻上“廉石”两个字,并镶嵌以红色,从陆绩故居门前移至闹市处,并修亭一座,以警示百官。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苏州知府陈鹏年又将此石移至文庙之中,和圣人孔子一起供世人缅怀。

周恩来总理生前听说廉石故事后,曾指示当地政府,“对这块石头要妥善保存,并发挥作用”。

这块石头,跨江过海,几乎经历了半个中国的海域,又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岁月风云和历史变迁,至今仍完好无损地屹立于世,又和圣人孔子供奉在一起,长久相伴、相依。如今,又被我这个千里之外的一个爱石的人邂逅,冥冥之中,似乎仍是天意。

苏州人拥有的这块廉石,已成为他们的精神象征,他们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把周总理的指示铭刻在心,落实到行动上。他们将廉石制作成廉石首日封、廉石歌曲、廉石名片、廉石茶杯,有专门电视节目《廉石》,注册了廉石商标,出版了廉石书籍,编排了廉石文艺节目,开办了廉石网站。廉石已成为一种文化,成为廉政文化园地的奇葩,成为一种文化品牌,成为苏州继园林后享誉中国的又一个标志。

这一块被廉洁、廉情滋养千多年的石头,是世人渴求的那块廉石吗?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县纪委监委四级调研员)